摘要
2025 年 1 月,唐納·川普(Donald Trump)重新宣誓就任美國總統,為美國太空科技產業帶來新的政策走向與市場反應。川普在第一任期推動成立太空軍(U.S. Space Force)及阿提米絲(Artemis)重返月球計畫,如今第二任期開局更強調「美國優先」原則在太空領域的體現。
近期政策包括削減政府內部多元平等倡議、調整 NASA 任務重點,以及對商業太空企業的態度,都對產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以下將針對四大面向進行資料彙整,並試著說明川普 2025 年再任後美國太空科技市場的現況與未來方向:(1) 商業太空科技的發展動態,(2) 衛星產業的變化,(3) 美國太空軍的政策與預算調整,(4) 整體太空戰略與科技政策走向。
商業太空科技發展趨勢
川普政府延續支持商業太空的路線,SpaceX、Blue Origin 等龍頭企業持續引領市場成長。SpaceX 在2024年創下年度發射次數新高,以 134 次軌道發射刷新 2023 年的 96 次紀錄,年增近四成。這主要受惠於 Starlink 星鏈計畫頻繁部署衛星,讓美國商業發射活動達到前所未有的熱度。
同時,SpaceX 積極研發 Starship 新一代運載火箭,用於載人登月和深空任務。然而,Starship 在 2023 年 4 月首飛炸毀後,2024 年底至 2025 年初的測試仍遭遇困難:2025 年 3 月進行的第 8 次試飛再次在進入軌道前解體,第二次連續測試失敗。儘管測試波折,Starship 的重型運輸能力被視為未來登月和火星任務的關鍵,SpaceX 也在改進設計,期望早日實現 Starship 的成功入軌。
Blue Origin(藍色起源)則在川普第二任期伊始實現重大突破。該公司研發多年的新格倫(New Glenn)重型火箭於 2025 年 1 月 16 日首飛成功升空,將有效載荷送入中軌道,宣告 Blue Origin 正式進入軌道發射市場。Blue Origin 執行長戴夫·林普(Dave Limp)表示對新格倫首次嘗試即達成入軌感到無比自豪。
不過,新格倫火箭的第一级助推器在返回過程中未能回收着陸。公司強調將從此次經驗中學習,在春季進行的下一次任務中再接再厲。新格倫的成功入軌具有里程碑意義,未來計劃承擔 NASA 阿提米絲計畫的月球著陸器運輸,以及亞馬遜 Kuiper 衛星網路等商業任務。
此外,聯合發射聯盟(ULA)的 Vulcan 火箭也在 2024 年初完成首飛,把月球著陸器送往月球軌道,預計 2025 年起執行國家安全任務。整體而言,商業太空發射市場百家爭鳴,新創火箭公司如 Relativity、Rocket Lab 等也持續獲得資金挹注。
在川普政府被視為有利產業的氛圍下,投資人對太空領域更趨樂觀,預期國防預算擴張將帶動民間太空企業成長,「將為太空市場帶來更多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委任 SpaceX 創辦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擔任白宮「政府效率部門」(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簡稱 DOGE )的聯席主席,負責精簡聯邦開支。馬斯克一方面受惠於政府大量航太合約,另一方面又倡議小政府,觀察人士認為他不致刻意傾斜政策利好自身企業,但此舉顯示政府與商業太空巨頭的聯繫更為緊密。
衛星產業的變化與創新
近年來全球進入「衛星星座時代」,川普再任後美國的商業與軍用衛星部署更趨積極。
商業通訊衛星方面,SpaceX 的 Starlink 星鏈計畫已部署超過數千顆近地軌道(LEO)衛星,以提供全球網際網路服務。2023 年全球成功發射了 211 次任務、部署約 2,664 顆衛星,2024 年更躍升至 259 次軌道發射,創下 17% 的年增長率。其中相當大比例是 Starlink 衛星的批量發射。SpaceX 在 2023 年 9 月完成當年第 62 次發射時,累計已將數百顆星鏈衛星送入太空,刷新單年航太公司發射紀錄。
除了星鏈,OneWeb 公司也接近完成其寬頻衛星星座部署;亞馬遜的 Project Kuiper 計畫在 2025 年開始實施, Blue Origin 和 ULA 將協助其發射大批衛星。微小衛星製造與共乘(rideshare)發射服務興起,使商業遙測、物聯網衛星數量快速成長,美國商業衛星產業持續蓬勃。
在軍事與國家安全衛星方面,川普政府強調強化太空領域的主導權,推動部署更多先進軍用衛星。傳統上美國軍用衛星數量少但造價高、規模龐大,如今轉向「分散式星座」策略,即以大量較小衛星形成網路,增強抗毀性和覆蓋率。
美國太空發展署(SDA)在 2022–2023 年間開始發射「攔截層與傳輸層」小型衛星星座,用於飛彈預警與戰場通信。儘管初期技術驗證進度略有延遲數月,SDA 預計首批具作戰能力的衛星星座將於 2026 年投入運行。透過在低地軌道佈署數百顆網際網路衛星,即使部分衛星遭攻擊摧毀,剩餘衛星仍可維持關鍵任務——這種「以數量取勝」的理念已成美軍太空資產防護的核心。
川普政府的國防團隊認為僅靠增加衛星數量還不夠,還必須發展反制太空武器以嚇阻中俄等對手。近年中國加速發展反衛星飛彈與先進衛星系統,俄羅斯也具備干擾或摧毀衛星的技術。為應對此威脅,美國研發低軌道衛星攔截、防御技術,以及強調太空態勢感知(Space Domain Awareness),甚至計畫在地月空間(cislunar space)部署早期預警系統,以監控他國在月球附近的軍事企圖。
可以預見,美國的衛星產業將同時朝兩個方向發展:一方面是商業領域的巨量衛星星座應用(通訊、導航、對地觀測),另一方面是軍事領域的高機動、抗打擊星座與衛星攻防技術創新。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提升美國太空系統的韌性與功能。
美國太空軍:政策方向與預算調整
作為川普於 2019 年創立的新軍種,美國太空軍在第二任期內成為國防焦點之一。川普上任首月即有智庫發布長達 900 頁的《2025 計畫》(Project 2025)藍圖,建議太空軍採取更進取的戰略姿態。
政策方向上,新政府強調太空軍不僅要保護美國太空資產,更要具備嚇阻和反擊能力。Project 2025 批評前任政府過於採取防禦態勢(如依賴衛星分散部署、機動變軌等被動措施),主張太空軍應研發「攻勢性」太空作戰能力,以便在必要時對敵方太空系統進行反制。
具體建議包括:適當解密部分太空軍武器項目,以增進國會與公眾對太空安全的支持;結束長期以來僅停留在概念研究階段的策略,儘速指導研製並部署實際的天基攻防系統;加快低軌星座建設,但在追求速度同時確保工程嚴謹度,以提升未來星座的可持續操作與支援能力。
川普第二任期內,太空軍還被倡議應建立自己的軍官學院,培養專業太空軍事人才,以及增設更多將領職位,確保太空軍在五軍資源競爭中獲得應有份額。總之,新政府期望把太空軍從初創期帶入成熟期,賦予其更清晰獨立的戰略角色。
在預算與組織方面,太空軍的經費自成立以來節節攀升:2020 財年預算約 150 億美元,到了 2025 財年已翻倍至約 300 億美元。軍方領導層認為這仍不足以應對未來需求,美國空軍部長法蘭克·肯德爾(Frank Kendall)直言太空軍預算「最終需要再增加一倍甚至兩倍」才能支應所有必要能力。
儘管川普熱衷太空軍的形象工程,但實際預算增幅取決於國會與國防部門決策。觀察指出,川普本人可能不會細究太空軍預算細節,更關鍵的是國防部長和空軍部長的態度。川普提名的國防部長人選是退役軍人兼電視評論員皮特·海格塞斯(Pete Hegseth),其對太空軍擴編立場尚不明朗。
不過,若川普任命一位強力支持太空的空軍部長(SECAF),太空軍未來數年取得大幅預算成長的機率將提高。另一些太空政策專家(如前國防部太空局長道格·洛佛羅)則提醒,新政府會審視太空軍現有計畫的效能,要求太空軍證明過去拿到的經費確實轉化為具體戰力。因此,太空軍須加速把概念變為現實裝備,以鞏固追加預算的正當性。
一項備受討論的組織議題是太空軍是否脫離空軍,成為獨立的軍事部門。目前太空軍在行政上隸屬空軍部門,許多支援功能仍依賴「空軍老媽」(Mother Air Force)。支持者認為這種結構使太空軍在資源分配和聲音傳達上居次位,不利於太空軍長遠發展。川普第一任期曾考慮讓太空軍完全獨立,但因擔心新增官僚體系與自己縮減政府的宗旨相悖而作罷。
現在,川普政府設立的 DOGE 效率委員會可能尋找「開源節流」方案:透過削減國防部其他冗餘開支來抵消新部門的成本,以實現太空軍獨立而不顯著擴大編制。一些分析人士指出,若能克服預算權衡,讓太空軍獲得自主的立法溝通管道和公共事務機構,將有助於塑造獨立的太空軍文化與戰略思維。儘管此舉短期內仍屬構想階段,但川普第二任期為太空軍提供了重新檢討架構的契機,美國太空軍正朝著軍種成熟和自我定位清晰化的方向邁進。
整體太空戰略與科技政策走向
綜觀川普再任後的美國太空政策走向,可見其特色是在維持太空領導地位的同時,更強調國家利益優先和軍事安全考量,並倚重商業部門力量。但這也帶來某些爭議與隱憂。
國家太空戰略重點方面,川普政府顯示出與中俄競爭太空主導權的強烈意圖。川普在 2025 年初的國會演說中豪言要「引領人類進入太空,將美國國旗插上火星,甚至更遠的星球」。這番話表明新政府可能尋求加快人類火星任務的步伐,延續美國在人類太空探測的霸主地位。
同時,鑒於中國計劃 2030 年前在月球南極建立基地、俄羅斯持續投入深空探測,美國不願拱手讓出太空競賽的領導權。美國將持續推進 NASA 的阿提米絲計畫,即 2026 年進行繞月的 Artemis II 載人任務,並在 2027 年實現自 1972 年阿波羅 17 號以來首次載人登月。
然而,川普政府可能對前任時期的國際合作色彩有所淡化,更突出美國本位的成就。歐洲官員擔心川普鼓吹的「美國第一」作風,可能削弱美歐在民用與軍事太空項目上的合作。例如,NASA原本與歐洲、加拿大、日本合作建設繞月太空站 Gateway,未來或面臨美方政策調整的不確定性。
NASA政策調整也反映新的優先順序。川普上任首日即簽署行政命令,要求聯邦機構終止各類「多元、公平、包容(DEI)」計畫,NASA 迅速做出呼應:2025 年 3 月 NASA 官網悄然移除先前承諾的「將首位女性和首位有色人種送上月球」字句。
此承諾原是阿提米絲計畫的重要象徵,但在川普的指示下被取消,以符合其反 DEI 方針。NASA表 示僅是調整宣傳用語,強調仍會依計畫在 2027 年前實現重返月球,但這透露出政府對形象工程與多元目標的不重視。更令人關注的是 NASA 科研預算前景:有消息指川普政府考慮在 2026 財年將 NASA 科學司預算削減多達 50 %。
如果屬實,火星探測車(如好奇號)、哈伯太空望遠鏡、航海家計畫等經典任務可能被迫關閉或停止,未來行星科學與天文項目將幾乎腰斬。美國火星學會創辦人羅伯特·祖布林等科學界人士痛批此舉是對科學的破壞性打擊,呼籲各界聯合抵制。雖然最終預算仍需國會通過,但這顯示川普政府有意將資源從科學探索轉向載人深空探索與國防用途。
例如,若削減地球科學和天文研究經費,可能是為了支援昂貴的載人登月火箭(如 SLS)或擴充太空軍裝備。政策分析人士指出,川普政府延續其「大幅刪減與撙節支出計畫」,試圖砍減被視為「不直接服務美國利益」的項目,以集中力量實現欲震撼世人的壯舉。
結論:川普 2025 年再任後,美國太空科技市場呈現出強勁發展與深刻轉型的雙重特質。
一方面,商業太空公司在政府友善政策和軍方合約加持下高速成長,火箭發射數量和衛星部署規模屢創新高,美國持續領跑新一輪太空經濟熱潮。軍事領域則將太空提升為戰略核心,太空軍在政策支持下追求更大預算和更強硬的太空戰力,以確保美國在面對中俄競爭時保持優勢。
另一方面,這些舉措也伴隨對國際合作和科學研究的擔憂:過度強調國家主導與軍事優先,可能削弱多邊合作關係,巨額投入載人探索與防務或將擠壓科學計畫的資源。未來數年,美國太空政策很可能圍繞如何平衡「安全與發展」、「商業與科學」、「競爭與合作」這幾對關係展開。
總而言之,目前的發展趨勢顯示美國正加速打造一個由商業推動、軍事保障的太空生態體系,在川普政府的領航下,美國力求在新太空時代中鞏固自身的技術與戰略領先地位。
參考資料:
- Erwin, Sandra. Trump’s second term could push Space Force to take bolder stance. SpaceNews, Nov. 13, 2024.
- Erwin, Sandra. Trump’s unfinished business: An independent Space Force. SpaceNews Magazine, Dec. 2024.
- Albon, Courtney. Money, Musk and mission creep: How Trump could shape DOD’s space drift. Defense News, Jan. 3, 2025.
- Foust, Jeff. Starship destroyed on second consecutive test flight. SpaceNews, Mar. 6, 2025.
- Blue Origin. Blue Origin’s New Glenn Reaches Orbit. BlueOrigin.com, Jan. 16, 2025.
- Tribou, Richard. NASA websites no longer promote ‘first woman’ on the moon for Artemis. Orlando Sentinel via Phys.org, Mar. 24, 2025.
- Wall, Mike. NASA cutting programs, workforce to comply with Trump order. Space.com, Mar. 10, 2025.
- Mars Society. Mars Society Denounces Trump Plans to Wreck NASA Space Science. Marssociety.org, Mar. 7, 2025.
- SpaceNews Staff. Trump’s second term: the space priorities and players. SpaceNews, Jan. 20, 2025.
- SpacePolicyOnline. Global orbital launch attempts in 2024 up 17% from previous year. SpaceNews, Ja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