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企業和產業的角度,創新意味一連串的新事物同時發生,蓬勃發展中的「新太空產業」其各種面向正符合創新的一系列條件。
初步歸納可有以下方向:
一、打造新產品 – 小型衛星應用
過去人造衛星很難視為企業可投入的獨立產品,因為它價錢高昂且和民生用途距離太遠,而小型衛星系統設計比大型衛星簡單,製作和發射費用也遠較大型衛星低,能為衛星生產帶來數量化的訂單,及隨之而來大量的地面接收設備需求,這是熟悉扮演供應鏈角色的台灣企業的明確新機會,未來 3-5 年內,將有上萬顆的低軌道衛星發射至太空。
2019 年 5 月 美國民間衛星龍頭公司 SpaceX 啟動 Starlink 計畫發射,共有 60 枚低軌道衛星至太空上, 到目前為止在軌道上運行的已超過 1,600 顆(2021/5/25),而生產衛星的 PCB 板和衛星收發模組的台廠已在 Space X 的供應商名單上,名單持續增加中,這是台灣產業最顯而易見的參與機會。
二、建立新設施 – 發射與軌道
過去設施產業的投資主要集中在交通運輸,火箭發射則是下一波企業可以跨入的設施產業,隨著等待上空的衛星變多,衛星必須搭乘火箭抵達太空軌道,更安全經濟的火箭發射系統是民間企業可以投入營運的設施領域。
2019 年底有首家台灣民間火箭公司開始籌畫進行發射計畫,也產生了太空產業和地方的第一次接觸。但火箭發射設施究竟是嫌惡設施,還是可以創造遊客流量的發射觀光,則有待於政府對於太空產業的整體規劃與政策。
三、開發新場域 – 太空生醫、建築、食品、時尚
除了衛星和火箭之外,和太空素無淵源的產業可能會問,我們怎麼才能進入太空產業?隨著登月太空人的趨勢再起,不妨把太空視為技術驗證的新場域,當人類在太空活動日多,跟人類生活有關的一切的產品都需要在太空進行 POC(英語:Proof of concept,概念驗證)。
這不是科幻電影,在這些太空產業的非主流面向,有優勢的台灣產業不妨把太空視為新場域進行研發創新,醫療產業需要開始考慮遠距為在太空工作或旅行的人提供醫療服務的方式,或是研究如何減輕微重力狀態對人體的傷害影響;建築產業可以開始設計讓人類可以短期居住舒適的太空建築;食品業可以著手規劃可以長途攜帶各種口味的太空食品;時尚產業也可以開始設計更加美觀兼顧功能性的太空衣飾。相信必有特定產業在未來的太空生活產業能夠佔據一席之地。
四、下一世代通訊的通訊標準
衛星通訊從行動通訊發展以來就被賦予補充性的期待角色,但衛星發射及營運成本一直過高無法實現,面對即將到來的 5G 時代,人類生活對通訊依賴更加全面而深入,而衛星成本也較之前低。
無論從基地台裝設的溝通成本,或是 5G 通訊本質上的低穿牆性,這次低軌衛星可否順利成為未來通訊死角的補充應用,甚至在適當營運模式下取代 5G ( 俗稱 6G ),顛覆傳統電信業遊戲規則。大型電信集團或可把太空衛星產業當作策略性投資的一環,對下一代通訊的企業也可多關注。
五、商業新標準 – 太空級可靠度應用
系統工程與太空產業淵源深厚,以台灣汽車製造產業為例,台灣工程師雖嫻熟 3C 供應鏈,但對單價成本極高、可靠度需求高的系統工程較少有參與機會,這一波太空產業必備的系統工程思考訓練,是否能讓工程界反思參與汽車製造產業巔簸不順的經驗,甚至為未來國機國造提供技術準備,成為台灣下一代工程師的標準,這是令人期待的人才培育與教育洗禮機會。
六、整合新夥伴 – 國家太空中心的新角色
台灣第三期「太空科技長程發展計畫」,可看到國家太空中心與民間的互動角色,已不限於傳統技術移轉或 spin-off,未來國家太空中心更像是全面對接太空場域的系統整合(SI)角色,可上下串聯各種軟硬體、各家商業化公司加入,不管是 AI Data 晶片發射都可以整合進去,著實與 NASA 推出的 CCP(Commerical Crew Program) 有呼應之處。
在三期太空計畫之下,國家太空中心是台灣產業可以加入合作的新平台,值得多多接觸了解。
七、滋養新生態 – 太空法制元年
綜合以上,自 2020 重新開始的新太空時代,這次太空會更加除魅化成為新科技的應用場域,各國家太空產業平台會轉型蛻變更像是大型 SI,新創產業會逐漸商業化,新生態蓄勢待發。
為了強化台灣發展太空產業的競爭力,國家太空中心多年倡議推動太空基本法,產業界有識之士或可營造外圍社群的太空熱氛圍,激發官方、學界、產業、學子、新創、法律界等的共識,共同完成立法契機,一舉加入國際太空法制進一步完備訂立遊戲軌則的新紀元。
八、新投資 – 看齊鋼鐵俠
說到底太空產業是需要大筆投資的產業,產業界有識之士另可關心,以太空中心每年約 20 億的預算(約與公廣集團相當),是不是能滿足 21 世紀中等國家發展太空政策的需要。
在民間籌資方面,這次帶動衛星量產計畫的龍頭公司 SpaceX,與帶動電動車風潮的龍頭公司 Tesla,同出一個創辦人「現代鋼鐵俠」伊隆・馬斯克,他事業軌跡過去已提供給台灣創投產業許多想法,相信這波又將由他帶頭的商業太空產業也同樣會帶給台灣投資人啟發。
九、新文化題材 – 太空影視、太空旅行、人造流星雨
過去以太空幻想為題材是好萊塢的專利,隨著日劇《下町火箭》或在串流媒體 Netflix 播出的《黑鏡》劇集已打破此限制,福衛七號發射等太空相關題材未來也有可能成為台劇的靈感來源,讓另類台灣故事走到國際上發光發熱。
另外,一般人的生活未來也可能藉由太空服務公司實現太空旅行、看場人造流星雨甚至安排太空喪葬,這都是頭腦靈活的年輕人可以投入的創業契機。
十、新時代哲學 – 新太空產業加速實現人類的想像
作為小結,當今的商業太空產業,和上個世紀 60 年代最大的不同,是如今人類走在與 AI 大量結合的數位時代,資訊高速的傳遞,帶來更多的商機與想像,有如過去科幻電影中,我們常見人類走到星際邊緣去尋找外星生命,現在本身就自帶濃濃 AI 氣息的太空產業要去太空尋找什麼,會發現與創造出什麼新的事物呢?令人期待與興奮。
台灣經濟成長率雖然重回四小龍之首,但個別企業仍在等待轉型契機,能像商業太空產業這樣有新產品、新設施、新夥伴、新生態的新場域,值得所有新舊經濟的產業成員踏進來,刺激團隊的想像力,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答案。
延伸閱讀:臺灣、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2 國的《太空法》有哪些異同呢?各基於什麼向前行?